新闻中心 /News
雷火竞技官网筝鸣时评丨用一只风筝撬动一座城的高质量发展
当风筝的银线在潍坊天空交织成网,这座城市也织就起以文化为经、以创新为纬的高质量发展之网。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让潍坊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,更以一场融合文化传承、消费升级和开放合作的立体实践,雷火竞技注册生动诠释了“文化+经济”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。
2400年前墨子在潍水之畔斫木为鹞的创举,奠定了潍坊风筝“科技与艺术结合”的基因。如今,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正经历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创新革命。本届风筝会上,国家级传承人张效东的“灵蛇献瑞”风筝,以58节灵动的蛇身构造展现传统扎制技艺的精妙;市级传承人王永训将机械齿轮与风筝骨架结合,让“哪吒闹海”在蓝天中实现动态演绎;而省级传承人郭洪利用480块可拆卸部件拼接成的“山东地图风筝”,不仅让非遗技艺可视可触,更成为“好客山东”文旅品牌的创意载体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风筝会期间举办的首届世界风筝创意大赛,379件获奖作品中既有用人工智能算法设计的“算法之翼”,也有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环保风筝,充分体现传统非遗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赋能。潍坊风筝的传承密码在于对“工匠精神”的坚守与“科技思维”的嫁接,为非遗保护提供了“潍坊范式”。
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实践,打破了许多城市在文旅融合中存在的“两张皮”困境。本届风筝会创新推出的58项活动,构建起“风筝+”的立体经济矩阵。
在“风筝+消费”领域,2025“春游齐鲁”服务消费季设置五大主题展区,将山东16地市的特色产品、中医康养、体育赛事等元素有机融合。特别是开通的“潍坊风筝号”旅游专线+的外地游客流量,更通过高铁媒体矩阵实现亿级曝光,初步测算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值超3亿元。
在“风筝+体育”维度,潍坊首届瑜伽锦标赛与环峡山湖马拉松等赛事联动,形成“体育旅游目的地”的集群效应。数据显示,赛事期间相关酒店入住率提升47%,餐饮消费增长63%,体育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。
在“风筝+经贸”融合,本届风筝会期间举办的智能农机产业链“双招双引”活动,促成18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,总金额达46亿元;第18届潍坊风筝交易会更是吸引43个国家的217家采购商,雷火竞技注册现场交易额突破1.2亿元。潍坊的成功在于将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的精准操作,走出了“以文聚人、以人兴业、以业兴城”的特色路径。
经过42年的发展,潍坊风筝会已超越传统节庆活动的范畴,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教科书级案例。本届风筝会在国际传播上的创新举措值得关注。
当200名国际风筝运动员走进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,用风筝拼图还原和平愿景;当世界风筝锦标赛吸引51个国家参与时,潍坊已经完成了从“地方性文化符号”到“全球性和平使者”的身份转变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潍坊对城市品牌全球叙事能力的持续锻造——通过构建“风筝即和平”的国际认知框架,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球文化资产。
更值得称道的是潍坊的数字传播策略。本届风筝会通过5G直播技术实现全球127个国家的实时观看,相关话题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超2.3亿次曝光。特别是“风筝制作大师课”的海外直播活动,吸引了欧美18所艺术院校的学生参与,让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学习样本。
潍坊风筝经济的可持续性,在于其成功突破了节庆经济常见的“潮汐现象”。通过构建“天天有放飞、处处有风筝”的场景生态,潍坊实现了从“事件驱动型经济”向“常态运营型经济”的转型。据统计,潍坊风筝产业的全年销售额已连续三年保持18%以上的增长,相关衍生品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68%的市场份额。雷火竞技注册
这种“留量经济”模式的关键,在于潍坊构建了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条——从原材料供应到设计研发,从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,形成了年产值超80亿元的产业集群。特别是潍坊风筝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,让单只风筝的附加值提升3.7倍,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。
潍坊用一只风筝给出的高质量发展答卷,破解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密码。通过构建“文化IP化—场景体验化—传播全球化—产业生态化”的完整链条,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本的深度转化。潍坊经验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繁荣不是停留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,而是像风筝一样,在时代的天空中持续升腾,带动经济、社会、生态的全面起舞。这种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“活起来、火起来”的潍坊实践,正在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复制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。